您的浏览器太旧了,请更新您的浏览器X

医考

不读博,你觉得研究生还有必要做学问吗?

来源:中青在线   日期:2016-11-23   
考研的日子逐渐临近了。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177万,比2015年增长约12万人,打破了自2014年起报名人数两连降的走势。在考研如此“热”的情况下,大家考研到底在图什么呢?真的是单纯对于学问的热爱吗?如果将来不再读博,研究生还有必要做学问吗?
考研的日子逐渐临近了。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177万,比2015年增长约12万人,打破了自2014年起报名人数两连降的走势。在考研如此“热”的情况下,大家考研到底在图什么呢?真的是单纯对于学问的热爱吗?如果将来不再读博,研究生还有必要做学问吗?

没想到,“研究生是否要做学问”也会成为讨论话题!

曾几何时,在研究生还未像当下如此普遍的年代,“研究生”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,就是要做学问的哇!没想到,在研究生“遍地游走”的当下,“研究生是否要做学问”终于成为了一个公众领域值得讨论的话题!



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令人担忧

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177万,比2015年增长约12万人,打破了自2014年起报名人数两连降的走势。201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总人数为51.72万人,录取比例约为29%。2004年至2016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及录取人数详情见下图。



报录比一览图



在研究生规模快速扩充的情况下,有些学校导师队伍建设没有跟上。导师们少则一年带两三个,多则十个八个,三年下来就是本科生一个小班的规模,有的导师还要带博士生。有的导师真的是“头顶、肩扛、怀抱、背驮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导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良心活,认真的就累得够戗,马虎的就草草对付,许多学校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就变成了“放羊”。

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,数量上升,质量却更加不可控。

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认为,研究生的上课情况也堪忧。逃课者比例甚高;应用类专业的理论课少有人光顾,关注的还可能是伪问题,而不是真问题;不少人对常识性问题茫然不知,更不用说学科前沿。

教育部规定,本科生必须通过四级外语考试,其基本要求之一是能阅读专业文献,进而用所学外国语从事专业研究;最近几年又在推进双语教学。而在部分专业的涉外课程中,研究生做作业和写论文几乎不用外语。



52.9%的人认为读研不值

早在2007年,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,共有7730人参与,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。调查显示,52.9%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。读过研的受访者中,35.6%的人表示后悔,54.5%的人认为,读研还是工作,每个人应该视自己情况而定。

调查中,分别有39.2%和25.6%的人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和空虚,而有27.1%的人对硕士生活感到焦虑,28.5%的人觉得失望。

50.5%的考生表示考研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

2014年,一份关于“大学生考研行为”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,998名受访大学生中,仅有29.9%的大学生表示会选择考研,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会直接就业,其中选择直接创业的比例高达8.3%,选择出国深造的占到3.1%。此次调查由人人网发起,共搜集到1022份问卷,其中有效问卷998份,覆盖全国近百所高校,其中男生占53.4%,女生占46.6%。

关于为何决定考研,有50.5%的考生表示考研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,13.4%表示暂时不想就业,5.2%表示只是想换个专业。同时,也有15.5%的考生对考研的目的不是很明确,“随大流”或是家人朋友的期望才选择考研。另有15.5%的考生单纯是喜欢本专业,打算继续深造而选择考研。

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认为:考研“热”的背后是一个“冷”字。表面上看,高校扩招研究生的人数大增,但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下降,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外流,选择到国外求学。国内高校招收的研究生,有的是为了图个学位,有的是为了大城市的户口,真正能够帮助导师“研究”的研究生越来越少。

研究生,不读书也不做学问?

学者斥研究生做学问只懂查资料:很多论文不该通过

几年没读过几本专业书籍,只在做论文时翻翻相关章节,就能顺利毕业今天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,如此“做学问”现象并不鲜见。

如今很多研究生在校期间不爱读书,也不懂读好书,只知道查资料,导致学生缺乏某一专业系统的、基础的训练。复旦大学教授孙英刚直言:“我上课时让学生去读书,如果不让他写读书笔记,他就带着两个耳朵来听课,既不记录,也不回去看书,如果交流时让他说,他会不着边际说半天。这说明学生平时根本不愿意读史料,对学术背景知识也毫无了解。如果严格要求的话,很多博士论文根本就不应该通过。”



研究生就业问题最突出,读了7年什么都不会

虽然许多人读研为了就业,但是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已经非常突出。2013年,一篇名为《财大七年,读研了还是一无是处,我们只能做客户经理?》的帖子在网络上热传。

帖子作者说,听到HR大声地讨论:“‘什么这个奖,那样奖,啥子也不懂,一问三不知,什么重点大学,都白学了……’当时听到就想哭,没有理论的冲动,头也不回地就走了。7年了,原来真的什么都不会,英语让我们学了2年,结果现在依旧是高中水平,只能蹦几个单词,过了六级,过了BEC,但是离流利的口语交流还是有差距;数学学了2年,结果发现一点用也没有,没有单位笔试考数学;学了2年经济,原来还不如别人面试前晚上看几个小时的新闻有用;学了1年会计,发现我连个报表异动都看不出来;学了一年计算机,还不如对面专科学校学生Excel用得溜。原来我真的是一无所有,难怪人家HR要骂我。”

论文都是凑字

“两年的时间,不知道学了些什么——第一年忙着跟学分较劲,第二年频频跟用人单位过招。我一位学姐,毕业论文截止前一周才从上海面试回来,自己熬夜赶了两万字,男友帮她凑了一万字,答辩居然也顺利过关。”一个研究生如是说。

不读博,研究生还有必要研究学问吗

根据教育部公布的《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我国在读研究生为191.14万人(未含港澳台),在学博士生32.67万人。而毕业博士生5.38万人,毕业硕士生49.77万人。这也就意味着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,大部分人将面临就业,就此离开学术研究领域。

一些硕士生以不读博为由,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泡图书馆少了,社会交际多了,认为多读几本书不如找个单位好好实习,这样可以为以后就业保驾护航,读书反而成为了校园生活中次要的部分。

这种看法并非个例,甚至逐渐成为部分硕士生的“共识”。“读书多,待遇还不如本科生”“找工作这么难,一纸论文比不上证书、实习”“读硕士,就是给导师打工,可不想再多干了”,类似这样的观点在硕士生中并不鲜见。

“专业硕士”越来越火

在这种状况下,“专业硕士”这些年越来越火。专业硕士是指硕士专业学位,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,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,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。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处于同一层次,培养规格各有侧重,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。

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,报考2016年专业硕士学位的考生人数为85万,占全部报考人数的48%,比去年相比,专硕报考人数增长12余万人,学硕报考人数则减少了3000余人。专硕报考热度上升趋势明显。

哪些人适合专业硕士呢?专硕与学硕主要有以下区别:

1、三助申请的岗位有区别,专硕的比较少;

2、奖学金,同样有 A、B类。学术型的每个人都有奖学金,而专硕型,只有部分人有。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要自己出全部学费、(其实这是和学校有关系的,比方说武大,上海交大的专硕是全部有奖学金的。);

3、专硕研二要外出实习半年。这是必修的课程。(但是如果导师有项目就不要出去了,可以跟着导师做);

4、毕业论文,专硕既可以做学术型的论文,也可以做工程实例型的;

5、专硕不能直博,考博正常。

至于就业,有统计资料认为,拥有双导师制的专硕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好于学硕的毕业生,因为与学硕的毕业生相比,专硕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实习机会以及专业能力会更加侧重。

那么问题就来了,在你看来,不读博的话,研究生还有必要做学问吗?


声明:本网注明来源的内容为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(vdoctor@126.com)。